職場中,想要工作順心,不僅能力情商兼具,還要學會遇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。任何人在工作中都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地方,但每個人的處理方式卻不相同。
俗話說,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,更何況是與人打交道的職場呢?
今天,小君就給大家講解,在職場中讓自己保持良好工作狀態的心理學小知識,幫助你在職場的每一天都更加順利。 01 飛輪效應
休假之后回到工作崗位,很難找回良好的工作狀態?我們通常用“節后綜合癥”來形容這種狀態。其實,在心理學上『飛輪效應』的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這種狀態。
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,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,一圈一圈反復地推。 達到某一臨界點后,飛輪的重力和沖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。這時,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,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,而且不停地轉動。
飛輪開始轉動時需要的能量,其實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積累。這是在為了形成屬于自己的體系而做準備。一旦體系能夠彼此支撐,那么它的運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。
正如科學家富蘭克林說的:
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,最好現在就開始。
寫作文,最難的是開頭;造房子,最難的是打地基;準備迎接新的挑戰,過了心理的難關,之后的問題總會迎刃而解。
有人不信,說“反正萬事開頭難,然后中間難,最后結尾難”?扇羰情_頭不奮力一搏,連看到中間的機會都沒有。
相信『飛輪效應』不是追求一勞永逸,而是在一開始跟想打退堂鼓的心理較量,別讓它拖住你前進的步伐。 02 鳥籠效應
人們遵循之前固有的思路去思考問題,就像物體的運動產生的慣性,強大的慣性思維會使人們的思想固定封閉而形成盲點,缺乏突破和創新。思路固定封閉,卻不得不屈從于慣性思維?『鳥籠效應』就很有意思地解釋這一點。
1907年,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,同時退休的,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。
兩位學者圍繞著一個有趣的賭約爭論起來。詹姆斯說:“我有個辦法,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只鳥!
卡爾森不信:“不可能,我壓根沒想過要養鳥!
于是,詹姆斯為卡爾森送上一只精致漂亮的鳥籠。從那天開始,到卡爾森家里的訪客總會在看到空的鳥籠之后,關切地問他,“你養的鳥去哪里了?”
卡爾森一次次的解釋只能換來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。久而久之,卡爾森不勝其煩,無奈只好買了一只鳥。
他被詹姆斯的“鳥籠”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,自我的意識消失、陷入了被別人操控的結果。
因為別人送了一只鳥籠,所以養了一只鳥。這種被別人用習慣思維的邏輯推理誤解,并且最終屈服于強大的慣性思維的事情,生活中并不少見。
很多時候,我們不就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掛上一只籠子,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么東西嗎?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,然后被這些事物所累。
鳥籠效應有時很難擺脫,但只要合理運用,也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幫助。
人人都知道讀書很重要,但是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并不是很容易,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“鳥籠”:試試把床頭的書敞開。敞開的書會比合上的書更想讓人讀書。
減少不必要的,增加有效的,這才是『鳥籠效應』的真正啟迪所在。 03 野馬結局
負面情緒突然冒出來,甚至像黑夜半吞噬你?學會如何管理自己情緒,才能掌控人生,在職場上獲得尊重。這心理學上,『野馬結局』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。
在非洲大草原上,有一種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。
它們將鋒利的犬齒扎入野馬的身體,每當這時,有一些野馬不以為然,但有一部分野馬會暴怒地狂奔,甩動尾巴,拼盡全力要把蝙蝠甩掉?蛇@完全無濟于事。
最后,這些小蝙蝠們吸飽了血,高高興興地離開,而很多倒霉的野馬卻暴斃而亡。
動物學家研究發現,其實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,遠不足以致死。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:暴怒和狂奔。
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『野馬結局』:控制不住情緒,將會招致可怕的惡果。
很多時候,你的暴怒,只是暴露了你的無能,你沒有更巧妙、優雅、智慧的方式去解決眼前的矛盾和問題,你只能爆發出原始的本能,野獸般咆哮。
哲學家叔本華說過:針對別人的行為動怒,就跟向一塊橫在我們前進路上的石頭大發脾氣同等的愚蠢。
真正智慧的人,不會因為他人的過錯,挑起自己的情緒,最后讓事情的發展越來越糟。
相反,他們豁達、眼界更高,他們看到的都是更重要的本質,一切指責、暴怒,在他們眼里如同一陣風吹過,什么也不能改變。
負面情緒就像黑夜,唯一能做的是帶光進來。當發現所有事情都不如意,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的困境。冷靜一下,總沒錯,不糾結不糾纏,放大自己的格局,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。
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,一旦方法錯誤,那么不但不會有效果,反而適得其反!笆朗露疵鹘詫W問,人情練達即文章”聰明的人需要擁有一定的“彈性”,溫柔靈活比極端刻板更有效果。
感人心者,可先乎情。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。不論你扮演什么角色,記住一切從“心”開始,給人以肯定和賞識,以情動人,形成一個“溫暖”的良性循環。
允許別人比自己優秀,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法則。有的時候,處處給自己樹敵、只想著強硬地和對方比拼,最后吃虧的只能是自己。
但是,如果學會靈活地和自己的競爭對手相處,各取所長,互相合作,正面的效果就會有所體現。這些都是南風效應帶給我們的啟示。 05 毛毛蟲效應 毛毛蟲hnhcoamoam 你是否苦惱自己明明很努力,卻沒有絲毫的長進?方向不明的盲目前進,即使堅持再久也是無用功。毛毛蟲效應告訴我們,不光要埋頭拉車,更要抬頭看路。
法國心理學家約翰·法伯做過一個實驗:將毛毛蟲首尾相接,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,在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作為它們的食物。
然而,毛毛蟲夜以繼日的不停繞著盆轉圈,沒有因為饑餓轉向食物,最終精疲力竭,相繼死亡。
很多人總是用“做了多少”來評價工作質量的優劣,并不關注結果。他們盲目地跟隨著既定的路線,從未想過重新思考“重生”的方向。
這是“埋頭拉車”,一味追求前進,但大多方向不明。終有一天傾盡所有才發現,做的都是無用功,而滿足感全都來自自我感動。
有人說,我這樣的普通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,不斷安慰自己,無論經歷什么,都將成為我的一部分。
然而真正的成長應該是,我懂得選擇讓哪一部分經歷成為我的有事,而不是盲目的全盤接受。
當新的工作生活來臨,每個人也需要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。如果覺得停滯不前,不要再埋頭苦干,試著抬起頭,看看周圍是否有更廣闊的天地,更開拓的視野。
認清自己的心,這是不忘初心;找對自己的路,這是聰明前行。 職場如人生,很多時候只有選對解讀的方法,才能坦然面對各種挑戰,勇往直前,不忘初心。 |